发表时间:2018-05-23 次数:789 作者:Yufy zhang
在民用工业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军用领域,此前甚少有消息传出。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1日报道,有参与炮弹工厂智能化改造的资深科学家透露,机器人或使中国的炸弹和炮弹生产能力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提高两倍。
据报道,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的“高端武器系统智能制造”项目首席科学家徐志刚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称,,中国大约四分之一的弹药厂已经用“智能机器”取代工人,或者开始这样做。
在采访中,徐志刚认为,炮弹工厂采用机器换人最大的原因并非是大力提高生产能力,而是出于安全和劳动力供应问题考虑,他表示,“这并非是说我国正准备打仗,所以要快马加鞭地生产武器。”
众所周知,炮弹、炸弹和火箭等都属于致命爆炸物,工人组装可能会发生致命的危险,而使用具备“手和眼”的工业机器人进行组装,可以将这种危险降到最低。再加上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的快速增长,并且越来越多的90后不愿意进入工厂当工人,生产线工人缺失越来越严重。过去一条炸弹装配线需要100多个工人,现在经过最近的升级改造后只需要三个工人。
据徐志刚介绍,过去一条炸弹装配线需要100多个工人,现在经过最近的升级改造后只需要三个工人。他们呆在防弹掩体后面,一个工人通过控制台监控着生产过程,另外两个负责连接炸弹内部细小的金属丝等对于机器人来说太难的工作。
跟普通民用工业机器人不一样的是,炮弹工厂里用的工业机器人是气动的,因为电动的容易产生静电。徐志刚说,“一个火花就会导致一场大爆炸,让整个工厂变成一个大弹坑。起火是我们的最大挑战。这就像悬在我头上的一把剑。”
据了解,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能力不仅相当于普通工人的5倍,并且他们还有着工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它们可以给爆炸混合物精确地称重,然后将粉末以刚刚好的压力装进弹头中,以达到产生最大可能的爆炸效果所需的最佳密度。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黄德先表示,“在炸弹制造过程中,机器人可以把工人从危险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会带来新的工作机会,例如控制优化、硬件维护和技术升级。这将赋予我们一支更强大、健康和快乐的国防劳动力大军。”
徐志刚也表示,在其他国防工业部门也会陆续推进机器换人,在这方面,中国可能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了,例如美国、德国等国家使用的工业机器人都很先进,但是这一点也很难确定,因为弹药厂内部到底如何运转通常是一个严格保守的秘密。